淡水养殖“八字”法
第一、“水”——注意改良水质,保持水质优良,充分利用好水资源。
鱼塘的水质改良以塘内鱼全部捕捞上市、冬旱水浅时进行最为适宜。鱼塘以8-15亩,水深2-2.5米为宜,若水太深,则中下层水体溶氧量小,且光线不能透入,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饲料残渣、肥料沉积塘底及有机质不能迅速分解,难于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这样使依靠浮游生物生长的鲢鱼、鳙鱼和一些底层鱼生长慢、产量低。在鱼种苗入塘前,要对水质进行必要的检测,水质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详见表1、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
第二、“种”——选择高产优质的鱼种苗,要求健壮无病。
为培育优质的鱼种,要挑选健壮无病,高产优质的鱼作亲鱼进行繁殖,首先在亲鱼培育阶段,认真挑选性成熟亲鱼采用正确的催产方法,把产出的成熟鱼卵放在孵化器中孵化,在孵化中为增加水中溶解氧,还可用微流水冲击鱼卵,使鱼卵胚胎能正常发育生长。在鱼种培育阶段,须先把塘水适当沤肥,培养浮游生物,为下塘的鱼种提供充足的饵料。
第三、“密”—一合理的放养密度,鱼苗放养过多过少都不好。
鱼苗放养密度要根据鱼塘条件(水面、水深、水源、水质、底泥)、鱼种条件、饲养及肥料条件、排灌和增氧设备条件、管理条件等决定。在实际生产中,确定放养密度的方式有经验法和计算法两种,可参照如下经验公式:单位放养量=估计单位产量/(计划养成鱼的平均体重一放养时鱼种的平均体重)×估计单位成活数量。实行合理密养,是提高水体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关键措施。
第四、“混”—一选择多品种鱼苗混合,合理配搭放养。
混养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同种异龄混养;二是异种混养;三是异种异龄混养。实践证明鱼塘养殖成鱼以7-8种较好,混养鱼类的栖息水层、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要尽可能不同,以能形成食物链为最佳。另外要求混养的各种鱼类能互利共处,不相互残杀,能发挥互惠互利的作用。一般上层主养鱼为鲢鱼、鳙鱼,可占40%;底层主养鱼为青、草、鲤鱼,可占40%;底层配养鱼为鲂鱼、鳊鱼、鲫鱼,占20%。混养是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
第五、“轮”——轮捕轮放。
主要有三种:一是一次放足,分期轮捕。在冬季或初春,有计划投放各种不同规格鱼种,然后一年中分成几次轮捕,利用大规格鱼种争食强长得快,小规格鱼种争食差长得慢的特点,捕大留小;二是分次放养,分次轮捕。鱼种不是一次放入鱼塘,而是每轮捕一次,同时补充相应捕出数量的大规格鱼种,这种方式比放足更有利于鱼的合理生长。三是轮捕成鱼,套养鱼种。即利用成鱼塘培育鱼种,这种鱼种虽当年不能长成商品鱼,但可作为翌年的大规格鱼种。采用轮捕轮放,可以提高单产20%左石。
第六、“饵”——喂养饲料要优质,投饲做到“四定”。
鱼料按饲料来源,可分为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饵料。实际生产中鱼类的饲料来源很广,有人工配合饲料,还有供鱼类摄食水体中的天然生物饵料等等。在投放饵料上,要做到质好量足,多种多样,以适应多种鱼类食性的需要。投放饵料,必须做到“四定”:定质、定量、定位、定时。
第七、“管”——要根据鱼种生物特性,进行科学放养管理。
养鱼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措施要通过科学的日常管理才能发挥效能,获得高产。要做到早晚各进行一次巡塘,观察水质水色的变化和鱼的吃食情况,保持适当水位,防旱防涝,防止逃鱼,定期捞除塘内草渣,堵塞蛇鼠洞穴,捕杀有害生物。同时做好养鱼日记,积累养鱼经验。
第八、“防”——防治鱼病。
对鱼病的防治应采取“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防治鱼病的主要经验归纳为“四消”:即鱼池消毒;鱼种消毒;饵料、食场、工具消毒;水体消毒。水产养殖用药要选择正规GMP兽药厂如ky体育官方平台中国官方网站等生产的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水产专用产品(详见表2、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19年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