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正黏病毒病的预防
正黏病毒科包括三个病毒属——甲、乙型流感病毒属(A、B)、丙型流感病毒属(C)、类托高土病毒属。三个属的代表种分别为甲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托高土病毒。
正黏病毒科最初只有一个流感病毒属,该科病毒就被习惯称为流感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流感病毒根据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S)抗原性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根据表面抗原区分为血凝素(H或HA)和神经氨酸酶(N或NA)的不同又分为多个亚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按H分为16个亚型,按N分为9个亚型。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重新装配可导致病毒抗原转型和抗原漂移。
典型的流感病毒粒子呈球状或椭圆形,直径80~120 nm,平均100nm,有囊膜。病毒囊膜主要由基质蛋白(M)。双层脂膜和糖蛋白突起组成。某些毒株,特别是在初次分离时,常呈长短不一的丝状体,长者可达数微米。流感病毒的多形性在动物病毒中是比较突出的,但不论长丝状或球形病毒粒子,其直径都相似。病毒粒子从细胞膜芽生时获得病毒囊膜,囊膜内含有宿主细胞膜脂质但缺乏宿主细胞的蛋白质。流感病毒有两种不同型的囊膜纤突致密地镶嵌成规则的毛边样:一种是血凝素,是棒状的糖蛋白多聚体;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是蘑菇状的糖蛋白多聚体。HA的存在使病毒能吸附在许多哺乳动物和禽类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上,这种结合在4℃条件下相当稳定,但在37℃时,由于NA对受体的破坏作用,使病毒迅速从红细胞上释放。据统计,1个直径100 nm的病毒粒子,平均约有500个纤突,其中HA约占90%,NA只占10%左右。甲、乙型流感病毒的单股RNA由8个节段组成,丙型流感病毒仅有7个RNA 节段,一个RNA节段代表一个基因,这些节段以与核蛋白和转录酶结合的形式存在。
人流感病毒呈直径约100 nm的球状,或长达数千纳米的丝状。病毒表面有两种10~20 nm的糖蛋白突起。禽流感病动物疾病毒呈球形,大小为80~100 nm,细丝型病毒大小平均为80μm,猪猪流行性感冒长度可达8μm。马流感病毒大小为100 nm,通常为体积较大马的多形型。有囊膜,囊膜表面有两种糖蛋白突起,囊膜下有一基质蛋白,在囊膜和基质蛋白间有一种呈螺旋形对称的核糖核蛋白。在人工感染后发病2~3天的病驴的鼻、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柱状上皮内可见嗜酸性胞浆包涵体。由正黏病毒引起的动物疾病如下。
表:正黏病毒引起的动物疾病
动物 | 感染疾病 | 特征 |
猪 | 猪流行性感冒 | 发热,类似感冒,流鼻涕等。 |
马 | 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 发热、呼吸困难等。 |
禽 | 高致病性禽流感 | 不得治疗,必须扑杀,按规定处理。 |
低致病性禽流感 | 全身轻度败血症状,易继发大肠杆菌等。常引起病禽零星死亡,难以治愈。 |
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又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2种类型。本病的特征症状为冠髯发,肿头流泪,呼吸困难,最后因衰竭而死,部分病例可能表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特点是脚胫及皮肤出血,皮下水肿,眼结膜出血,整个消化道从口腔至泄殖腔黏膜出血、坏死和溃疡,胰腺呈现半透明状坏死,心脏表面肌肉呈条纹状坏死。
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后,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封锁、隔离、扑杀、消毒及免疫接种,在解除封锁后才能再次进行家禽的饲养。对于低致病性禽流感积极做好综合防制措施,注重免疫预防,防止病原传入禽群。同时,提高禽群免疫力,控制继发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对于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供防控的参考方案如下。
1、提高抗病毒感染力。
【方案】 新大力补100ml+黄芪多糖口服液或感冒清500ml+复合维B25g兑水500斤。混饮,连用3~5天。
2、控制继发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以及支原体等感染。
【方案1】 10%阿莫西林100g+10%恩诺沙星溶液100ml+杨树花口服液500ml+兑水300斤~400斤。混饮,连用3~5天。
【方案2】
泰灭净溶液100ml+10%氟苯尼考溶液100ml或者20%泰乐菌素100g+清解合剂或者麻杏石甘口服液500ml兑水300斤~400斤。混饮,连用3~5天。
【方案3】病死率高,病危重症。
盐酸大观—林可霉素可溶性粉,每公斤体重50mg,连用1-2天。